白鹤坡开村始居祖是二十世祖芝莲、芝苹、芝芳三公(梁氏兄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1年)由兰石村迁来白鹤坡定居,迄今已有180余年,繁衍至今,业经八代。现在全村发展到450余户,2200多人,其中迁到外地住的有184户,690人,迁到外国住的有35户,165人。 白鹤坡位于广东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之西南面,西南与吴川市兰石镇的高坡村、谭傍村、庄金村相接壤,东连潭连坡、康福坡、雅奏坡;东南接近文林村、岭仔村,俱是白鹤坡村委会管辖的自然村,西北与本镇的梅岭村、梅坡村、石井村相邻。 白鹤坡之得名有以下说法:相传在很久以前,现村的后背有一个小丘陵,丘陵上有一口坟墓。一天,坟主想将坟迁往别处,当挖开坟墓时,忽然一只白鹤从空中飞下栖在坟头上。坟主认为是祥瑞之地,立即复原土坟并给此地命名为白鹤坡,而村场地形亦似白鹤,因而取村名“白鹤坡”。后来又有人给附近几处地方分别冠上“白鹤岭”“白鹤眼”“白鹤尾”“白鹤翼”等名,使这个“白鹤”更加形象毕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村子住场的扩大,恰如白鹤正张开两翼,其左翼北遮石井(村),右翼南掩高坡(村),有扶摇展翅,腾飞万里之势。 白鹤坡村的地理环境也有特点。后枕梅坡,东南坐向,西北高,东南低,村后丘阜如半月,犹似座椅好安然。村前有个面前垌,村子右边有一个小垌的流水叫“长生水”,沿村边流出汇合于面前垌,向东流去再转向南,左旋右顾,成“之”字形的走向。东望有袂花江分支的一小河溪自北向南流过,形如练带。这些自然景观虽不甚壮伟,可倒也别致。 白鹤坡村不但山明水秀,而且村容村貌也十分秀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已建成九巷十楼,村内九条直直的街巷布局合理,民宅皆砖瓦结构,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巷首均建有方形炮楼,以防贼安民。村中还有水井三口,泉水充足,水质纯净而清甜,方便村民饮用。时至今日,村民虽然用上了自来水,但也舍不得毁掉这三口井,而是很好地将其保留下来,以示饮水不忘挖井人,纪念祖先的功德。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子更是旧貌变新颜,三至五层的新型楼房像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旧的砖瓦平房逐渐被淘汰殆尽,不复存在。村民的居所基本上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有电视,户户有音响的小康水平。 白鹤坡村人民世代勤劳俭朴,以农为本,务农为荣,其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南方油城——茂名市的兴起,村民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面貌,走农、工、商相结合的道路,工、商业在整个经济收入中占越来越重的比例。村民的经济收入结构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始终没有丢掉农业这个根本,近年来更是利用地处茂名南郊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城郊农业”,大量种植辣椒、玉米、圆茄、蔬莱等经济作物和发展养鱼、养鸡业,因而村民的收入增加,普遍比较富裕。 白鹤坡梁氏后裔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历代坚持崇尚读书习武的良好品德。过去,村里办有书塾和武馆(狮子馆),聘请名师教习子弟。现在村中又辟出400多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村中的文化娱乐中心,并由村民集资建设了“文武室”,为青壮年男女提供读书、习武的场所,营造读书习武健身的好风气。不论白天黑夜,常可听到人们朗朗的读书声和练武时发出洪亮的吆喝声。“文武室”落成时,受到茂名市文化局和鳌头镇政府的赞许,并赠送了物品作为留念。村委会为此写了诗歌作为祝贺,将“白鹤坡好”四字隐入其中,诗曰:“白手兴家响当当,鹤立鸡群声誉芳,坡庄子弟今胜昔,好样无不慨而慷。”以鼓励青年人继续勤奋,树立雄心壮志,争取为祖国人民多作贡献。在浓厚的文化娱乐氛围中,不少村民常以吟诗作对为乐,如前辈梁毓堃、梁倚如、梁凤渠等经常诗兴大发,聚集在一起拟诗论对,推敲佳句。 良好的文化环境孕育出不少学有成就的优秀人才,诸如前清梁芝芳祖之子莱东、拔东、翰东俱监生,其孙龙光、龙山、龙登皆武生,荣模为临生任州同加五品衔,宏模为监生,曾孙树声、树标亦皆武生,价如、倚如及位南都是武秀才。民国时候,梁倍福(又名梁铮)军校出身,任广东省第一区上校、保安副司令。梁怀渠人称他是一名多才的大律师。当今世运宏开,更是人才济济,现全村有厅级干部2人,处级干部8人,科级干部21人。当中有博士1人、硕士2人、高级讲师3人;留学生2人,大学生85人,律师3人,记者1人,工程师9人,会计师3人,秘书3人,所长3人,书记5人。在这些人中之佼佼者如梁炎是北京大学毕业生,留学法国,取得博士学位,现在北京工作,现任职厅级,其妻子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工作。梁正泉是北京大学毕业生,现在贵州省府工作,是副厅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