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楞现属南宁市管辖,是个壮族古村落,据传始建于宋初,先为罗姓,后为梁姓所居。现有700多户近4000人,男性98%的人均为梁姓,分为似无关联的三个冬(壮话,即宗支),之间可以通婚。三个宗支的始迁祖是谁已经失传。 弯弯的左江弯弯地从龙州流来,轻轻地从下楞小圩镇的村前流过,向东流去六七里水程后,到了杨美镇又柔柔地折回,再经下楞村后缓缓流去。这轻悠悠的一去一回,便形成了二千来亩宽大的、境地奇异的、梦幻般的葫芦状半岛,岛口上下游之间只有一箭之地。这便是左江下游有名的“壶天岛”。 壶天岛周围,绝壁垒垒,奇石处处,险滩环生,秀水黛染,红棉擎炬,绿竹摇风,风景委实瑰丽。与岛口相接的被称为“民族文化村”的下楞,是个江边的壮族小圩镇,为“左江四大古埠”之一。下楞素有“前河后溪,左狮右象”之称:下楞古来地灵人杰,物阜民丰,民居古雅,民风淳朴,民气旺盛,民性强悍,勤劳勇敢,刻苦耐劳。下楞可说是一个民族文化内涵十分深厚的古老的江边壮族村镇,容“古村、古屋、古街、古埠”为一方,纳“民族、民俗、民居、风景”为一体,因之,下楞村俨然一个壮民族的缩影。 下楞古村周边,境地如梦如幻,风景若画若诗,拟有八大景点:雄狮啸天、象石榕荫、东岭留阳、江崖趣答、沙洲夜月、将军把渡、奇滩双栖、曲溪牧歌。最是引人的是“雄狮啸天”一景 “雄狮啸天”在村之东,留阳岭下,壶天岛边,有石似狮,狮高数丈,独峙江天,面对来水,昂首阔步,似腾似奔,威武天成;瑞口常开,如吼如啸,气势轩昂,凛凛然不可侮。尤为神奇的是,每当夏洪,来水汹涌,势不可挡,危及狮石。洪水及胸,石狮嬉戏于水;洪水没颈,石狮奋力排浪;洪水撞入口中,石狮顿怒,呜哇作吼,向天长啸,声如雷动,感人肺腑,催人亢奋。若在深夜,数里之外仍可闻其声,四乡八邻皆传为佳话。最为难得的是,那石从岸上看去,还可见到“抬头狮子低头马”的模样。好一幅“雄狮啸天,马奔千里”的图景。 壶天岛如此美丽绝伦,其岛口外的下楞小圩镇便更加美丽而富饶了。来到下楞村口,抬头便见一座高大壮观的牌坊式的新立大门,上刻着著名书法家陈政先生临终前写下的“下楞民族文化村”七个大字。下楞面江而居,背负一马平川的广袤大地。历史上,下楞依托左江水路运输和周边的同正、昌平、乔建、古坛、那桐、富庶、坛洛、金陵等乡村的双轮大牛车运输,再加以勤劳垦殖大片肥沃的土地,自始以来便是个鱼米之乡,自给自足。下楞有“一坡两街八巷九码头”之说。“两街”即是明清老街和民国初年百间骑楼新街。新老两街沿江相接,古铺新店相衔,足有五里之长。在过去,如是“三天一圩”的街日,商贾临市,官吏往来,百姓趁圩,拥拥挤挤,热闹非凡。更见的是,江流上,舟来楫往,船只如流,“大船尾接小船头,北调南腔语不休”;陆路上,双轮大牛车成群结队,咿咿哑哑声不断,尚有“村女赶圩簪茉莉,市担包箬载槟榔”。此时的下楞街大有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所蕴含的风俗。现在百间骑楼街保存完整,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近代南方骑楼街市的风情。明清老街原为一条四里长的青砖蓝瓦古屋街,由于1944年受到日本侵略军飞机有目的地连续轰炸以及1958年人为的拆除取砖起炼铁高炉,至今街已不成街,但行走其中,仍可拾取到许多民族古风和历史碎片。“八巷”即是沿着明清老街从上而下对着左江所设置的那康巷、正宁巷、永安巷、中华巷、祥集巷和大王三巷,每巷都设有一个古香古色的巷门,昔日巷内全是鳞次栉比的青砖蓝瓦大屋,也是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轰炸和入村焚烧,受到了严重破坏。“九码头”亦即是这些古巷跨过老街正对着左江所设置的码头,外加新街码头和新村码头。这些码头,有的是用一条条整齐的石板砌成,有的是将河岸原来固定有的生根岩石弯弯曲曲地开凿而成。最具壮民族特色的码头是中华巷码头,从上而下,全用坚硬的青砖侧立砌成,没有台阶,没有扶栏。但是呈鱼鳞状的斜路,人们无论上下,无论是穿鞋或是赤脚,担货挑水行走其上,绝不会滑倒。一个小小的江边乡镇,沿河竟筑有九座码头,足见作为“左江四大古埠”之一的下楞昔日之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