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岱(1903 - 1982),教授、著名诗人、翻译家、教育家。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广西百色。曾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系主任、广西西江学院代院长等。自小随父在广西百色等地过流浪生活,14岁就读广州培正中学,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中学时开始写诗,在《越华报》、《群报》发表。民国十年冬,接到名作家郑振铎、茅盾来信,请他参加上海举办的全国性的文学研究会。他欣然同意,并积极为会刊《小说月报》和《诗刊》写稿,数年间便发表诗作70余首。民国十二年夏,他与刘思慕、甘乃光等人组成“广州文学研究会”(后改为“文学研究会广州分会”),同年秋被保送入岭南大学文科。翌年12月,他在上海出版诗集《晚祷》,这是广东作家在上海最早出版的新诗集。他的诗清新、自然,主张“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以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抒发个人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和对大自然地响往。民国十四年至二十年赴欧洲留学,先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专攻法语,一年后转赴法国巴黎大学听课,再赴德国柏林大学学德语,又到意大利翡冷翠大学学意大利语,熟悉英、法、德、意等国语言。在法国时多方接触外国作家、艺术家认识了大作家罗曼·罗兰及法国后期现代派文学大师保尔,瓦雷里。民国十七年尝试把中国的古典诗歌译成法文介绍给法国读者,其中有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的代表诗作10多首及散文和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得到罗曼·罗兰和瓦雷里的赞赏,瓦雷里建议梁宗岱把他的译诗出单行本,并为他的《陶潜诗选》作序。梁又把罗曼·罗兰的两部作品《歌德与贝多芬》和《贝多芬,他的伟大的创造时期》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民国二十年“九·一八”日本侵华事件发生后,他应邀前往日内瓦,在国际联盟附属机构“为争取和平的宗教和道德”大会上发表《裁军的道德问题》演讲,痛斥日军侵华暴行,呼吁反侵略战争,被选为该会的永久理事。同年他从欧洲回国后,即受聘任北京大学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清华大学讲师。他一边任教,一边撰写各种文艺论文及诗评,曾编成论文集《诗与真》等出版。民国二十三年他与北平女作家沈樱结婚,东渡日本做蜜月旅行,结识了在日本学习日文的巴金。回国后被聘为天津南开大学英文系教授,又兼《大公报》、《诗特刊》主编,这一时期还翻译了歌德的诗歌、蒙田的散文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离开天津到重庆,在迁到重庆的复旦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教授。民国三十四年在广西参与创办西江学院,任教务长、代理院长。20世纪50年代,梁宗岱回到广东,任中山大学外文系教授,仍从事莎士比亚诗歌、歌德名作《浮士德》等翻译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任理事,1969年9月调广州外语学院任教授。他是第二、三、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1979年秋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1982年11月6日因病逝世。著作有诗集《晚祷》、词集《芦笛风》;译著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上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