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调理痛症 - 李老师13737037627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桂平市西山镇佛荔村:梯田油菜花海引客来鲜味美食城欢迎您的光临!鸽天下美食欢迎您!西山假日大酒店宴会中心欢迎您!专业调理痛症 - 李老师13737037627
查看: 567|回复: 9

梁氏族人迁徙

[复制链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发表于 2024-3-17 20: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最新统计资料,现在中国梁氏人口有1100万以上,在全国姓氏人口数量的排位列第22位,是一个大姓家族。梁氏从其立姓(或者是改姓)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梁氏族人从其最早的发祥地陕西、山西、甘肃一带逐步向全国各地迁徙,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
一、迁徙历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梁氏族人最早也多分布在中原的黄河上、中、下游区域。随着历史的发展,梁氏族人由西向东,由北到南,逐步向全国各地迁徙,发展壮大。现在梁氏族人已分布到全国各地及世界五大洲。
(一)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给梁氏家族带来灾难和迁徙。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前641年),秦穆公通过武力兼并了处于秦晋两大国之间的梁国,亡国后的梁氏族人大部分逃奔晋国,聚居于河东郡夏县禹王城和晋南的解梁(今山西临汾东北)、高梁(今山西临晋县西南)和晋东的曲梁(今河北永年县)等地。亡国后的梁氏子孙就用封邑的地名“梁”作为自己的姓氏。
周顷王二年(前617年),时为晋国大夫、梁氏始祖康伯的第五代孙益耳,和当朝的五将(包括益耳在内)密谋叛乱,尚未起兵,就被赵盾以“不君之罪”被处死,家人受到牵连。晋灵公之母叹惜五将,质问权臣赵盾有何证据,赵盾怒,命将军抄五将家族,灵公母命人早报五家族人逃避,其中蒯氏正仁母子等逃往开封府和齐地。益耳嗣子梁宝(梁康伯第六世)被迫从河东迁居山东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其玄孙梁鱣于周敬王时,迁徙曲阜。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加速了梁氏后裔的迁徙和世系之间的融合,特别是夏阳与南梁系梁氏的融合,逐渐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据《中华百家姓秘典》称,春秋战国时期,梁康伯的后裔主要在今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区繁衍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秦汉时期
梁氏多集中于北方居住,且以西北为主要分布点。秦末农民起义,加速了梁氏后裔与各地区的交融。汉代时期,封建制度日趋完善,社会相对稳定,梁氏也有了迅速的繁衍发展。西汉末年,安定梁氏分为两大支系:一是安定系,居安定郡;二是扶风系,居扶风郡。
西汉平帝建平元年(5年),梁康伯的第23世孙梁褚,响应朝廷移民实边政策,率领子孙从河东地区迁居到北地(今甘肃平凉西北),至其子梁桥掌家时,已成为拥有家产千万的名门大户。西汉元始二年(前2年),梁桥携带千万家资,带领庞大的家族从北地迁居茂林(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后因王莽篡位造成战乱,梁桥又从茂林回归安定乌氏(今甘肃径川县北径河北岸),为安定梁氏开基始祖。梁桥玄孙梁统,初在酒泉任太守,因平叛有功,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应召进京都洛阳,封“高山侯”,拜“宣德将军”。从梁统起的十多代安定梁氏发展到了极盛时期,成为东汉时期最显赫的家族。梁统次子梁竦因受冤案牵连,举家流徙九真,事累及舞阴公主,徙河南新城(今洛川伊阙县),后和帝执政,得以彻底平反,返回京城。汉桓帝永寿元年(154年),安定梁氏因梁冀之祸,遭到大挫。梁冀嫡系一支家族逃到西羌武州,至宋形成西夏梁氏母党集团,把持西夏政权近30年。这一时期,安定梁氏多从甘肃迁徙汉朝都邑长安、洛阳和全国各地。
安定梁氏的另一支于西汉末年移居扶风(今陕西凤翔扶风县平陵),形成扶风梁氏。扶风梁氏的代表人物是梁赐的玄孙梁鸿。梁鸿在国家最高学府——太学毕业后,就牧豕于上林苑,后与孟光相爱,隐居江苏无锡。居住在京兆地区的扶风梁氏,有的因为外出做官而举家南迁今河南及江西吉安的一些地方做官,有的因为战乱灾荒而漂流各地,有的则因为躲避家难而移居他乡。扶风梁氏的迁徙方向大致有三个:一是迁移到了巴蜀地区;二是移居到西北地区;三是移居到东南沿海地区。
汉朝时期,天水梁氏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四川梁氏是由甘肃、陕西两省的梁氏迁徙来的,安徽、江西、湖北的梁氏多由河南迁至。东汉时,陕西、山西、山东、甘肃、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已有梁氏后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战争不断、灾荒频仍时期。西晋末年,出现由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掀起的“永嘉之乱”,引起中原梁氏族人持续南迁。
梁桥13世孙梁芬,号文登,字推,晋愍帝时官拜司徒。由于梁芬女儿兰璧为怀帝皇后,梁芬被封为晋国公。西晋建兴元年(313年)二月,汉将刘聪杀怀帝,宫人3万多被掳走,梁皇后下落不明。建兴三年十一月,汉将刘耀攻入长安,愍帝降,西晋亡。此时,梁芬及从兄弟梁芳举族随晋室渡过长江,子孙在钱塘、合浦间繁衍。后来,他们的子孙在此地繁衍成名门大族,梁芬便成为安定梁氏的南迁始祖。
康伯第三十八世孙梁万,字兆民,西晋时出生在古梁州黔江县(今重庆市黔江区)。在晋惠公时任幕府主簿,后调任浔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西晋建兴二年(314年),梁万等160人,随从晋丞相司马睿逃到江东(今南京)。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梁万奉命出巡两浙至越州,路经嵊县剡溪灵鹤山(今嵊州市金庭乡),见山清水秀,于是定居灵鹤山,为浙东梁氏开基始祖。梁芬长孙梁遐,晋安帝时为仆射大将军,安固令。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篡晋立“楚”,梁遐“不受伪楚将军之令”,弃官跟随晋安帝逃到福建落阳县三山里定居,是为梁氏入闽开基始祖。梁遐25世孙梁熙嘏,在北宋年间迁居广东顺德石蜡,其四世孙梁孟坚又在南宋时,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这支梁氏便在闽、粤繁衍发展。据现有资料统计,现在梁熙嘏的后裔已超出100万人。后来梁氏后裔纷纷离开中原,落籍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域,繁衍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隋唐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先是隋场帝开凿大运河,紧接着便是隋末唐初的战乱,唐末大分裂。北宋年间,战争不断,加速了各族人民的迁徙和融合。《中华百家姓秘典》载:“唐代以前,梁氏的居住地又扩展至今河北、青海、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
隋末唐初,唐代进士梁等天,仕河南开封府,后迁居江西吉安府平乡县(今萍乡市西余里),其子孙迁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后又迁湖南省靖州府会同县。梁等天第七世孙梁成莺因“洪兵作乱”,迁徙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落业。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成莺的嫡孙宗理,随主将杨端奉旨平蛮入播(今贵州省播州),镇守娄山关。宗理长子梁烈职居将军,退职后迁徙南邑(今重庆市辖南川市)箐溪沟。从此,宗理子孙便在桐梓县、南川市繁衍发展。
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梁肃,安定人,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在“安史之乱”叛军攻占洛阳后,梁肃曾随父辈“窜身东下,旅于吴越”(今浙江、江苏、福建)。
唐末进士梁震,自四川邛州移居湖北江陵县孝德里。梁震次子梁肱于宋初,任金紫光禄大夫。因谏获罪,滴守琼州(今海南省),随后定居于此,为海南省梁氏开基始祖。
北宋山东东平人梁焘,康伯第62世孙,举进士,历任左谏议大夫、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因与权贵斗争被排斥,于绍圣四年(1097年)被宋哲宗三贬至广东。其宗侄梁绍,宋朝安徽凤台人,中进士后任广东提干。梁焘与梁绍同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同为广东开基始祖。宋哲宗元祐四年,梁焘八世孙梁嵩高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因“胡妃事件”案发,举家逃至广东罗定潭井村定居发展,裔孙遍布广东的郁南、云浮、信宜、高州、阳江、阳春;广西的岑溪、藤县、平南、容县等地:繁衍后代,至今已40万人。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宋高宗仓促南渡,梁氏族人跟随部分中原士大夫往南方江西、福建、广东南雄一带地区迁移,随后往珠江三角洲及广西等地定居。
唐宋时期,梁氏裔孙已分布在陕西、山西、山东、甘肃、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河北、青海、四川、湖南、江苏、贵州、广东、重庆等地繁衍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1: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三朝600多年中,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其中元朝、清朝为少数民族主政,中原梁氏人口南迁,使华南梁氏人口大增,广东、广西成为全国梁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自明末清初起,大陆沿海梁氏向台湾及海外地区发展。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中国的历史时期,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改姓梁,继承父亲的封号,迁居云南,出任云南王。另一支蒙古族梁保善家族迁到了广西桂林。
元宁宗年间(1330年前后),当时人口爆满的闽西和赣南一带,梁氏族人纷纷涌入粤东北。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的梁克家后裔梁文生(康伯第68世孙),带领男女老幼100多人举族南迁,经长途跋涉,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今松源镇),为最早入梅始祖,梁氏后裔在松源镇青塘建祠堂(即今闽粤梁氏总祠)。因松源地狭人稠,不利发展,梁文生后裔分迁广东各地。梁康伯第71世孙振鸿居松源,振朋迁广州,振国迁蕉岭,振钦迁惠州,振华迁潮州;梁康伯第72世孙梁福迁居梅县松口镇,梁禄居松源松岗坪。梅州梁姓由福建宁化入粤到梅州开基至今约700年,现在繁衍人口已超过10万人,约有8万人分布在国内各省及世界各地。
梁对峰,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元朝至正年间岁贡生,因仕迁徙广西玉林,任玉林州教谕,任职届满,因兵荒马乱不能返里,遂定居玉林州城署横街。生有四子:醇政、德政、仁政、伟政。定居玉林繁衍生息,已有600余载。子孙已繁衍30余代,人口16.5万人,分布在广西玉林、兴业、贵港、浦北、陆川、博白、北流、容县、桂平等县市600多个村屯及侨居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是梁氏桂东南较大世系之一。
清初康熙年间,清政府推行招民垦荒政策,掀起从湖广和我国东部向西南部移民的高潮,俗称“湖广填四川”。梁等天裔孙梁时宗因仕(任巴县知事)由浙江金华县五里村迁徙四川巴县就任,并在巴县湖寸滩(今公平镇)安家,“插占为业”。
明末清初,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梁氏先人开始渡海进入台湾开基立业。据福建《象山梁氏家谱》记载,梁文仲世系自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300多年,迁居台湾的人数达965人,为福建梁氏入台的开基始祖,其裔孙遍布台湾各地。福建南安诗山镇梁妈保世系,从第五世孙梁愈奇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居台湾高雄市小港区坪顶里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200多年,共有裔孙3000多人迁往台湾高雄等地。19902月,高雄梁姓组织“梁氏族亲渴祖进香团”,直达福建祖宇进香祭祖并赋诗:“万派分流水一源,千枝叶茂树同根;川流不息吾家族,积德兴家报祖恩”。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梁康伯第85世梁文开、梁文举、梁文滔及宗侄梁殿奇等9人,从广东陆丰县竹坑乡渡海迁徙台湾桃园县中沥市立业发展,为广东迁移桃园的开基始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汉满族的军政人员开始在关内外进行互流迁徙。
抗日战争,日军、随军和日伪人员被遣返回国返乡的迁移。
1949年初,全国解放在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挥戈南下,解放并接管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6省。此时急需大批干部,以开展新解放区的各项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简称“四野”)吸收一批平津大中学生参加军队,随军南下开展工作。19492月底,“四野”组建了南下工作团,向长江以南各地区进发,配合正规部队的军事行动,接管各地政权,筹粮支前。这支由十万人组成的南下工作团,他们大多数是年青的北方地方干部、大中学生,也有少数从部队转业地方的指战员。他们在出发前大多数明确了迁移的地点和担任的行政职务,定下了终生为新区人民服务的决心。南下干部梁唐晋,原籍陕西省汉阴县,194911月随军南下到广西,任广西大学军代表、广西革命大学党委书记,因工作需要,留在广西工作,生育子女6人,孙子4人,全家落籍广西。
解放战争胜利,广大解放军官兵,解甲归田,参加军垦建设。1954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二师八千官兵从山东广饶北上挺进三江平原,移民垦殖,组建农场。这是北大荒第一支集体转业的“移民大军”。195410月,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集体转业,脱下军装,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劳武结合,屯垦戍边。大陆和海南解放后,数十万国民党军政人员和家属迁移台湾。迁台的著名梁姓人士有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暨南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编译馆馆长,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福建省福州人梁序昭(1903-1978),历任国军舰长、第一舰队司令、第二战区司令。1949年赴台,1954年出任两栖部队司令,未久摧升海军总司令、二级海军上将,1959年调任“国防部”副部长,1967年受聘“总统府”战略顾问,1978年病逝台北。广东省高要人梁寒操(1898-1975),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1947年当选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1949年赴台后历任台湾《中华日报》董事长、“总统府”闰策顾问、国民党中央评议员等职辽宁省昌图县人梁肃戎,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后去台湾:福建省福州市人梁孝煌(1916-?),1937-1948年历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第一厅秘书、陆军总部郑州指挥部新闻处主任、第21兵团及第50军少将处长等职。去台后,任政工干校教育长、国民党中央党务顾问、中央组织工作会主任、“国安会”副秘书民、国民党第12届中央委员、国民党第1314届中央评议委员。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招收了大量人员到各省、市、自治区从事军政、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文教卫生业、金融税务业、电信业等。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工厂、修铁路、修公路、修水利等大型建设工程都需要移民迁徙。如长江三峡电站于2009年储水、发电,库区大片土地被淹,移民总数达110万人。重庆直辖市的成立,大大促进了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三峡库区移民分别迁徙到江苏、上海、山东、湖北、湖南、安徽、四川、重庆、广东、广西等11个省(市、自治区)。这些移民中,也有我们的梁氏宗亲。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到城市、建设工地长期做工,他们在城镇买房定居,或从事商业、服务业,这中间也有梁氏宗亲在迁徙、融合。在改革开放年代,梁氏族人与全国各姓氏人口一样,东西南北中交融,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1: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迁徙原因
中国历史上居民迁徙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对于不同宗族而言,既有共性原因,又有个性原因。梁氏族人的迁徙原因,大体上有如下诸种。
(一)战争和自然灾害引起社会动荡,居民被迫迁徒
首先从战争这一因素来看,纵观历史,中华民族从有系统纪元的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先后经历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及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时期),每一个朝代的建立或更迭,都是通过武力手段完成的。中国历史上这种王朝之间战争(分与合)、相互并吞,并于战争引发的烧、杀、掳、掠,造成国破家亡,子民为谋求生存和发展,逃避战乱,寻求生路,被迫背井离乡,流落他乡。
梁氏族人最早的迁徙与战争有关。梁氏族人先祖本姓赢,是由皇帝赐给的。在《安定郡隆昌梁氏通谱序》中,有对梁氏先祖的得姓、后来梁氏立姓的由来以及梁氏族人迁徙的原因作了简明的记载:“远在虞舜颛顼帝后裔皋陶之子伯益,尝为东夷族首领,佐舜掌烈山、泽田、猎鸟兽。以相禹治水封于赢。舜赐姓赢氏,此乃赢姓本源也”、“至商伯益远裔去夏相汤,仲衍为商太戊车正,其后胥轩佐商,世居西垂,至殷有大夫蜚濂父子辅封。盖闻赢氏多显,世为伯侯。岁在鸠火,武王克商,蜚濂子孙避于犬丘,后芮、月、衣。乃非子养马,封以秦,为附庸之君,使续伯益赢祀。盖自伯益以下,至非子传三十六世,乃非子生芮,芮生侯威,威生公伯,是为秦宣。子曰秦仲在陕辅周。至宣王六年(前822年),西戎侵边,大夫秦仲奉使伐戎殉国。仲之子请命复伐,破之。筑守平戎,威震王廷。宣王以功分封仲子庄嗣立西垂大夫,享国秦邑,康封于梁。其传三世,历百数十年,后为秦穆所并,由是梁族奔晋,大夫益耳始正梁。”
历史学家研究认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移民是东晋时期(317-420),当时西北五个少数民族入侵黄河流域,史称“五胡乱华”。长期的战争蹂躏,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灾荒频仍。加上东晋政权南移建康(今南京),中原地区的居民迫于生计大量南迁。如入粤梁氏始祖之一梁熙嘏世系,追溯其先祖迁徙就与“五胡乱华”直接有关。梁熙嘏(1036-?),乃梁康伯第62代孙。因孙子梁克家任宋朝丞相而至贵,诰赠太师、英国公(一说诰赠太师鲁国公、再赠辅国公)。祖居福建惠安黄淡村,后迁广东顺德。其第5代孙梁孟坚(兵部佐侍郎)复迁福建宁化石壁;第7代孙梁文生(南宋探花)再由福建迁广东梅州。其后裔迄今已超出100万人。梁熙嘏是梁格(诰赠太师越国公)之子,周干之孙,其先祖是安定南迁始祖梁芳,梁芳是梁康第35代孙,在西晋愍帝时封为卫将军。建兴四年(316年),刘耀攻陷长安,晋室外逃东迁,梁芳携带族人渡过长江,逃至浙江,居钱塘合浦间。其孙梁遐在晋安帝时被封为东大将军,不授,逃于闽,迁福建福州府落阳县三山开基,为入闽始祖。遐之裔孙梁颀(梁康伯第56代孙),迁福建惠安黄淡村开基。颀的曾孙梁政迁泉州晋江鸾歌里开基。
严重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大批居民离开故土迁徙他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各个朝代历史及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湮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五行志》载:“仅元朝末年的雨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造成湮没民庐,死者众”又据《元史顺帝本纪》载:“禾不入地、人相食。”至正元年(1341年)到二十六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湮没上下居民千余家,溺水者无算。三年三月,巩昌宁远、伏美、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水者无算。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湮官民亭舍殆尽,十月黄河泛滥。七年五月黄州大水。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大水。十二年六月,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湮民居千余家,溺水七百人。十七年六月,广平郡邑皆水: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皆大水。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大水。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水害。”在《元史》中这类记载很多,特别是河南地区几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中书省户部曾上言:“连年水旱、田禾不收”,“连年饥懂,民不聊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1: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朝廷采取强制或带有鼓励性的政策引导居民迁徒
1.实施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渊源于西汉,至曹魏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为后来多个王朝借鉴。西汉地节元年(前69年),汉文帝以罪人、奴脾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汉武帝调发大批戍卒屯田西域。但当时屯田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边陲,主要方式为军屯,且规模不大。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枣袛、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耕牛、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1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屯田。军屯以士兵屯田,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晋代于尚书省设屯田曹。唐在尚书省工部设屯田郎中1员,秩从五品上,屯田员外郎1员,秩从六品上。其职掌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郎中虽为尚书省工部四司之一,但久已有名无实,各地军事区域进行屯田时,皆由各地长官主持。宋在工部下亦设屯田司,置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政令及其租人种刈,兴修给纳诸事。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于工部内设屯田司,置郎中1人(正五品),员外郎1人(从五品),掌屯种、抽分、薪炭、夫役、坟茔之事。凡军马守镇之处,有转运不给,则设屯以益守备。清代亦在工部设屯田司,掌修陵寝工事,及办理王公百官坟茔之事。
2.实施垦田屯田政策。明朝洪武之初,朱元璋建立新政权后,他接过的是一个经济全面崩溃、生产大倒退的烂摊子。而农业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力资源。朱元璋采取了两项政策措施:一是鼓励垦田措施。元末农民起义,由于中原地区地主逃亡,人口减少,留下大量荒废耕地。为了开发这些荒地,朱元璋采取了计民授田、奖励垦田的措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就颁诏书于天下:凡是战争中抛弃的土地,被别人开垦的就成为垦种者的田产。如果原田主回来,由官府调拨同等的荒地作为补偿。对无主的荒地,奖励农民尽力开垦,并承认其所有权,而且免征三年的田赋,个别的永不收税。这样一来,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同时也鼓励了居民的迁徙。二是推行屯田政策。明朝屯田,又分为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种。民屯主要是迁徙无业农民、降民和罪徒,从地少人稠的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垦荒屯种。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和一定数量的粮食。三年内不征收赋税。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苏州、松江、湖州、杭州、嘉兴等地的四千多户农民迁到临濠垦荒,又迁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多户到北平屯田。在明朝洪武时代移民屯田一直没有停止过。军屯,是由卫所(明朝在全国事军要地建立卫和所,每120人编成一个百户所,每十个百户所编成一个千户所,每五千个千户所编成一卫)来承担。明朝建国初,朱元璋就明令:“天下卫所,一律屯田。”要求边地的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朝廷拨给每一个士兵五十亩地,发给耕牛、种子和农具。屯种的前几年不纳税,以后每亩只交税粮一斗,其余的归本卫所。明初有一百多万军队,其军粮绝大部分来自军屯。所以朱元璋曾自豪地说:“我养士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从梁氏宗支源流资料记载表明,明朝时期,有不少的梁氏族人迁徙原因,是由于屯田政策促成的。陕西省潼关县梁氏现有(1999年统计)310户(其中城市48户)、人口1577人,其中男755人,女802人,分布在全县5个乡3个镇(全县共55镇),12个村委会。其中以城郊乡为主,包括三堡村的梁家堡和前进村的梁家城,共4个村民小组计149户,占全县梁氏总户数48%。其余的43镇有港口镇苏家村等46户,安乐方东柳、马涧等41户,高桥乡吊桥村22户,太要镇鸥家城、太峪口、下马店等13户,代字营乡北歇马村5户,南头乡上北村1户,县城33户,共151户,占全县梁氏总户的52%,这310户原属潼关县军人的171户。据《潼关县志》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守兵遵谕去戎衣各务农业,始设“军田”,“明代潼关卫建制,凡驻军的地方,村名为屯、营、堡、寨,沿袭到后世”。其余139户属民人(编者注:“军人”指军人解甲归田,就地落户军籍人员,“民人”与“军人”相应之称)。
3.实施鼓励垦荒政策。清朝初期,朝廷为了改变国穷民匮的局面,十分重视恢复经济秩序,采取鼓励性的政策和措施。清朝第一代皇帝顺治,深知“帝王临御天下,必以国计民生为首务”,顺治十年(1653年),他采纳了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在北方推行军屯开荒。在南方,实施了一项“湖广填川”的重大举措。从湖北、湖南、广东等十余个省移民到四川定居垦荒,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的居民,所以历史上谓之“湖广填川”。其历史背景是,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省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据史学家考证,清初,四川人口仅剩下62万人。大足县人口或死于刀兵或死于饥荒,或殁于瘟疫,或外逃他乡,县境人迹罕存,草密人稀,足邑土著者仅零落残存,只剩30余家。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的举措。据统计,清朝实施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清朝的第二代皇帝康熙继续采取鼓励垦荒措施。康熙宣布:各省今后开垦的土地,耕种十年后再交税。同时用授予官职的办法鼓励招民垦荒。规定开荒二十顷以上,又通晓文义者授予县丞,不通文义者授予百总;开荒一百顷以上通晓文义者,授予知县,不通者,授予守备:康熙十年(1671年)朝廷准许“各省贫民携妻带子入蜀屯垦者,准入籍”,又规定:“凡他省民在川垦荒居住地,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于是湖广农民大量拥入四川。根据四川省和重庆市一些梁氏族谱记载,其先祖迁徙到四川落户就是在这历史背景迁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1: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仕人到异地任官职或者被贬流放的迁徒
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1300多年。在实行科举制度下,梁氏族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从各地梁氏族谱资料看,许多宗族的族谱都制定有家规、家训,鼓励子孙后代要以耕读为本,好学上进,希望他们有朝一日入仕途。有的宗族还作出规定,对那些学有所成、家庭经济困难子弟,则从宗族的公共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额给予资助。另一方面,古代官任制度,凡是通过科举入仕的,除了少数出类拔萃者留在京都为官外,其余的地方官员都要异地任职:受朝廷委任,远离故土到异地任官职,距离原籍近的几百里,远的则在千里之外。再一个方面,古代官员任职的年限,各个朝代虽然有所不同规定,文官和武官也有所区别,但是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终身制”,即致仕(退休)后,都按一定的比例给予养老金。从许多宗支源流记载来看,不少地方的梁氏族人异地任官职而迁徙。因此,部分官员由于其在任职期间有业绩,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有的是看到其任职地生活条件不错,就不回原籍居住,而是在任职地安居。如广东《梁杕笃世系谱志》记载:入粤的始祖之一“梁杕笃,号元衔,原籍湖广郴州根竹巷人,于唐乾符元年(874年)间任怀阳古郡涛水县(今广东怀集县)正堂。梁杕笃在任期间致力于治,时值黄巢起义,统治者内部混乱,无奈挂冠隐居清水山,开辟松栢桐,创基立业,至宋朝建隆年间(960-963)遂迁立迈榄树坊。遂分为十二房,分居各地。其裔孙分居于怀集县的梁村、大岗、岗坪、马宁及高要县市、南海市等地”。
入粤始祖之一梁绍世系。梁绍(梁康伯第60代孙、梁颢第5代孙)祖籍山东郓州,其父子贵,宋进士,先任吉州治中资政大夫,宋徽宗大观元年升授工部尚书。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梁绍中进士后,出任广东提干、通政大夫,从河南沛梁迁居广东南雄珠矶巷。梁绍至孝,奉母甘旨,自食粗粝。母卒,庐墓三年,手植松柏,天降甘露,地长芝草,苏东坡和郡守袁遵迈均题诗相赠。梁绍有二子:抚民、爱民;抚民,宋进士,诰授奉政大夫承事郎,吏科给事中。抚民有六子:永保、永安、永寿、永定、永享(居广州洋塘)、永宁(居台山、新兴)。永保,宋进士,敕授通政大夫,福建通政使司。宋高宗三年因“虔州事件”偕三个弟弟从江西迁至南雄珠矶巷居住。绍兴年间,永保南迁古冈州(今新会)仓步。永保生四子:东溪(绍源)、南溪(绍渊)、西溪(绍海)、北溪(绍江);永安生绍南;永寿生绍剩;永定生绍来。抚民之后裔大多数播居在广州、新会、开平、恩平、南海、顺德、新兴、信宜、阳江、连山、始兴等地。
湖南省湘西会同梁氏的始迁祖梁权、梁桓、梁楹系梁沂之子。梁沂于宋太祖雍熙年间为河南开封府祥符县宰,后定居祥符县云济桥。长子梁权,字仲衡,号云轩、纲平。宋高宗时进士,官拜凤阁舍人,任绍兴、靖州通判之职,卸任后欲回云济桥定居,但路经恩坡到金屏时,见此地山水秀丽,便就此安家,仙逝后与妻金氏合葬于金屏村边。权之后裔分迁桃源县、辰溪县、洞口县、凤凰县千工坪、芷江县、黔阳县、花垣县高白寨、辰州、绥宁县、洪江。梁桓,宋神宗天圣年间翰林检讨,生四子:延缝、延继、延纲、延缓。梁楹,进士,翰林院学士,官拜兵部侍郎。梁桓长子延缝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入仕翰林,生子进义亦为进士,未及入仕,因父被害便举家回老家会同县定居,后裔分布于:岩冲石坪、仰洞、湖北省来凤县高洞河、四川省成都观音岩、宝庆府新化县、辰州淑浦县、武陵县、黔阳县、绥宁县、桃源县、武岗州、沉州、J环化、长沙宁乡县、龙山县及四川省大足等地。梁桓次子延继宋徽宗时进士,任山东省临晋县迪功郎,后裔分布于:四川、贵州、广西以及湖南的凤凰县、麻阳、玩陵、新化、湖广义陵、淑浦、辰溪、会同、怀化等市县。
湖南省涟源市梁太义之先祖梁隆,字天微,号万隆,系梁氏鼻祖梁康伯第六十三代孙。梁隆乃唐末进士,五代时期为朝廷官员,后见朝廷没落而辞官隐居。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十月九日由江西太和县千秋乡迁徙湖广省潭州路湘乡迪坑(今涟源市金石常林)。梁隆配邓氏生四子:梁绪、梁经、梁缵、梁纶。梁绪、梁纶二后裔失考。梁经、梁缵两位先祖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八月三日,举家由湘乡迪坑迁徙宝庆府邵阳县三溪五都马陵庚溪株木大冲定居。梁经娶朱海七郎女为妻,生三子:光元、光赞、光仁。传至梁经第七代孙梁太义(11561226),字利贞,由马陵良溪祖宅分居,迁至朱家外祖大木山三衙冲落业,配妻廖白凤生严隆,又名炎龙。炎龙配妻周桂贞生三子:宗显、宗仁、宗美,又名世梓、世机、世松;后再娶吴春和为妾,生二子:宗礼又名世柏、梦周(夭折)。宗显为湖南梁氏十甲之祖;宗仁为湖南梁氏六甲之祖;宗美为湖南梁氏四甲之祖;宗礼为湖南梁氏三甲之祖。湖南省梁氏太义世系自太义开基至今已有800多年,四个支系竞秀争荣,繁衍后裔12万多人。
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官员因某种原因被贬官流放远他乡的。从以下几个地方梁氏的始迁祖迁徙记载足以证明,如:被贬官流放到海南岛的梁肱,就属于这类情况。梁肱的父亲梁震,字索初,号荆山,祖籍四川省邓州依政里,唐朝末年进士,在朝廷任职。随着唐朝的衰亡,五代群雄割据,局势动荡,梁震欲归原籍邓州,跨过湖北省荆州江陵,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后改名季昌)爱震才华,欲留其在荆南做官,梁震以自己是前朝进士,异朝为官,有辱名节为由,婉言谢绝。后经季昌再三挽留,应其仅作谋士,从而隐居江陵感德里,筑土州,披鹤擎,号荆台处士。梁震生三子:长子梁股、次子梁肱、三子梁肘,俱为宋朝初年进士。梁股官任承务郎,定居江陵;梁肘官任工部尚书,迁居直隶顺天府授巷堡。梁肱亦在朝中做官,累官金紫光禄大夫,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秉忠直谏,因而触怒太祖,于开宝年间(968976)被贬滴海南任珠崖(今琼山旧州墟)郡守,从此世代定居海南,成为海南梁氏的开宗始祖。目前,在海南省辖区繁衍生息的梁氏族人达11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1.35%,其中绝大部分梁氏族人是北宋时迁来的梁肱和梁肘的后裔。
广东梁焘世系。梁焘,字况之,祖籍襄阳。出生于宋景佑三年(1036年),幼居浙江丽水,父亲梁蒨为直史馆、兵部员外郎。梁焘凭借父亲的权力,先做太庙斋郎。进士及第后,负责编校秘阁书籍,又任集贤校理、明州通判,检详枢密五房文字。为了御史的事,梁焘被贬官,出知潞州,第二年又以左谏大夫之职召回。不久,焘晋升为御史中丞,又历任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知郑州、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宋哲宗元佑七年(1091年)拜尚书左丞。晚年称身体有病,转为资政殿学士,改知颖昌府,后转知郓州。于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哲宗王以司马光同党罪名三贬其职务,为雷州别驾,贬滴安置广东化州,64岁卒于贬地。据《中华梁氏族史东原卷》及《梁氏崇高世系通书》等记载:梁焘之子孙:志远一汝定一诚福一云台一桂毓一永兰一如映。如映是梁焘第七代孙,有崇义、崇高、崇礼、崇信四子。梁崇高早年随祖辈居南雄珠矶巷,于宋咸淳九年迁徙到罗定潭井定居,是罗定梁氏开基始祖:而崇义定居肇庆,崇礼定居罗定冲表(麦)、彗桥村,崇信则迁居广西。第九代孙梁石溪(自牧)之子孙开枝佛山石硝、石湾,新兴江上村,新会天等村等地。梁焘后裔(主要是崇高、崇礼、崇义及如负之子崇德之后代),除居住于罗定各地约8万人外,还播居于郁南、云安、信宜、阳江、德庆、顺德、三水、南海、新兴、新会等地。还有广州天河车陂沙美村,南海太平莲塘、稳岗,顺德逢简、北头,中山坎溪,珠海乾雾,阳江上长岐,广西岑溪、平南等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68

主题

5万

回帖

1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131297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21: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战后将士留守卫边防或军事要地的迁徒
广西南宁市梁马世系就属于这类情况。梁马(又名梁珍)及其弟梁虎(又名梁贵伍),北宋时期人,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苑。两兄弟系梁楫承第十六代孙,梁作兴(又名远富)之子,江贤之孙。兄弟二人从小好学上进,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均为进士出身,后入朝为官,任总兵左右指挥使。北宋皇佑初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叛朝廷。皇佑四年(1052年),宋仁宗派狄青将军南下广西征剿侬智高,梁马、梁虎随狄青大将军参加平叛。平乱后奉旨镇守邕州府,遂以官为家,晚年解甲归田,梁马落居蒲庙镇邕江南岸八尺江畔西岸六马坡,后六马坡以姓为名改称梁村。据初步统计,迄今梁马后裔有200多个支系8万多人,主要分布于南宁市江南区的吴圩、苏好、延安、那洪;良庆区的良庆、那马、那陈、大塘;邕宁区的蒲庙、那楼、新江、百济、中和;青秀区的长塘、刘好、南阳、青山、凤岭、琅东、新兴;兴宁区的五塘、昆仑及横县峦城、六景、良沂等乡镇;钦州市的长滩、板城、那香、小董、新棠、大铜、大寺及灵山县太平、沙坪;崇左市的扶绥县;防城港市的上思县那琴、思阳;百色市德保县城关等乡镇以及全国各地。
广西横县梁景舜世系也是属于这类情况。梁景舜原籍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野鸭屯,宋朝岁贡生,神宗时任广州府指挥使。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农历十一月,广西南面交趾(今越南)发兵侵占广西南部之廉州、钦州、邕州,熙宁九年(1076年)农历二月,神宗诏旨郭速将军为安南经略招讨使,率精兵10万入桂平寇,景舜随郭将军入桂平寇,大败入侵之敌并俘获交趾国太子李洪真,收复廉州、钦州、邕州等地。景舜以抗敌有功被授封为承德郎,并奉旨带兵镇守横州(今横县),任横州知府正堂,解甲后定居横州江南村,成为此世系定居横县的始迁祖。经920多年的繁衍生息,迄今繁衍后裔达32代,人口数万,主要分布于广西横县、灵山、浦北、钦州、贵港、宾阳、龙州、百色、南宁及广东南海等市、县,还有的后裔迁居港、澳地区以及美国、新加坡、法国、越南等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梁氏网站

GMT+8, 2024-12-22 22:41 , Processed in 0.058829 second(s), 6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